作为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,以其稀薄的空气和零下29度的年均气温著称。这一极端环境使其与南北两极齐名,共同构成了地球的三大极地。 尽管珠峰与南北极齐名,但在人类探险史上却呈现出不同的征服轨迹。早在19世纪,探险家们就已成功抵达南北两极,而这座世界之巅直到1953年才被人类征服,成为"地球三极"中最晚被攻克的一个。 自1953年以来,珠穆朗玛峰已见证了超过4800名登山者成功登顶,然而在这七十年间,这座世界之巅也成为了300余位探险者的永恒安息之地。 珠峰攀登数据显示,这项运动存在显著危险,死亡概率约为8%-9%。具体而言,平均每11-12名成功登顶者中,就有1人会在珠峰上失去生命。 尽管珠峰攀登风险巨大,每年仍有众多探险者以近乎虔诚的心态踏上征程,既是对自然的征服,也是自我突破的尝试。 【倒在8450米处的人】 2023年5月18日,珠穆朗玛峰迎来了理想的攀登条件。湖南登山队抓住这一难得时机,经过多日等待后,终于实现了一直以来的梦想,成功登顶。 在攀登珠峰的行动中,湖南登山队被分成两组实施冲顶计划。由范江涛率领的第一小组率先启程,这位39岁的领队与同伴们行至海拔8450米处时,夜幕已深至8点20分。借助手电筒的微弱光芒,他们意外发现前方雪地上躺着一名登山者,其身体被安全绳牢牢固定着。 一件严重破损的外套裹着个蜷缩的身影,凑近观察发现仍有生命迹象,身体在微微发抖。右手裸露在外,因严寒已呈紫黑色,手套不知所踪。 范江涛环顾四周,注意到除了自己的团队外,周围空无一人,连登山者的向导也消失了。他清楚这对于登山爱好者意味着什么。 这名倒在路边的登山者是在攀登过程中被同伴遗弃的。在海拔8450米的极端环境下,取水这样简单的动作都极其耗费体力,救援虚脱者更是难上加难,稍有不慎甚至会危及施救者的生命。 当遭遇体力衰竭者时,人们普遍采取放任态度,任凭其自然发展,这些被遗弃者的结局往往可想而知。 【不救“她”可能没命,救自己可能没命了】 珠峰登顶过程中频发死亡事件并非偶然。面对极端环境,即便是亲密伴侣也可能选择自保而放弃对方,更不用说普通队友或向导的救援了。 1998年,一对美国夫妇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发生了悲剧。当妻子因体力耗尽倒下时,她向丈夫发出最后的恳求:"别丢下我"。然而,丈夫做出了艰难的决定,转身继续攀登,将妻子永远留在了珠峰之上。这个悲伤的故事使这位女性成为了珠峰上的一个永久标志。尽管丈夫余生都活在悔恨之中,却无法挽回妻子离世的结局。 面对这种情形,作为素不相识的旁观者,范江涛完全可以选择转身离开,这不会招致任何非议。在珠峰攀登过程中,这种残酷的现实早已司空见惯。 作为团队负责人,范江涛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。考虑到贸然撤离会让他内心难安,他决定让其他队员先行离开,自己则与向导留下查看现场状况。 范江涛在同伴离开后,向那位亚洲面孔的女子走近几步。他试探性地用中文询问:"你是中国人吗?"女子的脸庞被薄冰覆盖,微微颤抖,却始终没有回应。 "你叫什么名字?"范江涛再次询问。在短暂的清醒中,她艰难地吐出一个"刘"字,随后便失去意识,呼吸微弱,生命迹象几乎难以察觉。 目睹这一幕,夏尔巴向导对范江涛直言:"她撑不了多久了,救不回来的。"随后便反复催促他赶紧登顶,以免掉队。 登山者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峰顶峰近在咫尺,而路旁却有一位昏迷的女同胞急需援助,这一抉择摆在眼前。 在珠峰海拔8450米处,即使展开救援,这位女性的生存几率依然渺茫,甚至可能危及施救者生命。1998年,一名登山者正是在类似情形下做出了放弃妻子的艰难抉择。 【范江涛珠峰冒死营救女同胞】 在向导的反复催促下,范江涛稍作迟疑,迅速做出明智决定,立即转身追赶队友。 在攀爬至20米高度时,范江涛突然止步,向向导表明放弃登顶、决定救援的意图。面对他的决定,向导露出困惑的神情,坚持认为遇难者已无生还可能,劝阻道:"她已经遇难,救援已无意义。" 这位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,曾多次带领团队成功登顶,目睹过无数生死瞬间。他对范江涛不顾自身安危救助濒死者的举动,始终难以理解。 范江涛被反复确认是否坚持这个决定。 在范江涛的持续保证和强烈坚持下,向导最终妥协,跟随他返回了事发地点。 范江涛注意到刘女士的氧气耗尽后,立即将自备的氧气装置转移给她使用,随后进行四肢按摩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。 在海拔8450米的珠峰上,范江涛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救援。即便在平地,这类救助行动也会消耗大量体能,何况在高海拔地区。体力透支将使他自身陷入极度危险,但他依然选择全力营救这位女同胞。 经过紧急心肺复苏和按摩,这位女士终于苏醒过来。范江涛立即给她喝了些温水,并补充了巧克力和糖果以帮助恢复体力。 范江涛得知,年过四十的刘女士已恢复稳定,能够言语交流。她回忆道,中午时分,她和向导已耗尽饮用水,氧气也悄然用尽。向导察觉到危险后独自逃离,将她遗弃。若非范江涛及时援手,她很可能无法生还。 在补充水分和能量后,刘女士的体力有所回升。范江涛与向导搀扶着她开始下山。 【费劲力气救活后,她再次陷入昏迷中】 行进约两百米下山后,刘女士先前积攒的体力迅速消耗殆尽,再度陷入昏迷。救助过程中的过度消耗使她连拿水都变得异常困难,更别提搬运她这一百多斤的体重了。 面对昏迷的刘女士,范江涛和向导多次尝试移动未果。这位珠峰挑战者并未因眼前的困境而气馁,尽管救助对象再次失去意识让他倍感挫折,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。 刘女士被安置在一处避风且平坦的区域,并配备了剩余氧气后,他便动身下山寻求援助。仅仅下行不到30米,他便与稍晚出发的谢如祥团队不期而遇。 谢如祥作为湖南登山队的资深成员,积累了丰富的攀登经历。1990年,他成功征服了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,这座高峰的登顶经验为他接下来的目标——珠穆朗玛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多年以来,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端的梦想始终萦绕在这位登山爱好者心头。尽管种种因素阻碍了他实现这一目标,但征服世界之巅的渴望早已深植于心,成为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追求。 2023年,54岁的他意识到,若不把握这次机会攀登珠峰,随着年龄增长体力衰退,可能再无机会。在家人和朋友的激励下,他加入了湖南登山队,由范江涛担任领队。 当谢如祥出现在眼前时,这位39岁的成年男子瞬间泪如雨下,声音哽咽地承认:"当时她或许还有生命迹象,但我已经精疲力尽,实在无力施救了。" 在确认具体位置后,谢如祥迅速赶到刘女士身旁,给她喂了些温水。随着水分摄入,刘女士开始能够开口说话,但神志仍不太清醒。当谢如祥提议一同下山时,她虚弱地表示:"真的走不动了,实在不想再走,只想躺在这儿休息。" 面对这一紧急状况,谢如祥立即暂停了登顶计划,持续为她加油打气,强调必须保持清醒。他随即联系向导,明确表示只要能够成功实施救援,将给予丰厚的酬谢。 在众人协助下,刘女士被强制带离山顶,并于午夜时分抵达营地。经历长达24小时的意识丧失后,她在当日夜间逐渐恢复清醒,身体状况趋于稳定。然而,对于范江涛与谢如祥在危急时刻的救援行动,她已完全失去记忆。 获悉自己获救的经过后,两位英雄的英勇行为令我感激涕零,这份救命之恩实在重于泰山。 最后要说的是, 在珠峰攀登过程中,登山者常面临抉择:实现登顶梦想还是救助濒危同伴。事实上,选择继续前进而非施救被视为合理之举,这既能达成个人目标,又可确保自身安全。此类情形在珠峰屡见不鲜,且不会招致他人非议。 这两位勇士置个人安危于不顾,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营救同胞,这种举动令国人深感敬佩。然而,对于外籍向导而言,他们难以理解这种超越自我的大爱情怀。正如1998年那位美国人的选择——舍弃伴侣独自逃生,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将自我保护置于首位。 回顾两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的救援行动,其惊险程度令人震撼。作为亲历者,在体力透支、连取水都困难的情况下,他们仍选择以生命为赌注,通过接力救援完成这一壮举。这样的行为,堪称英雄之举。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:征服珠峰之巅或许不足为奇,但在海拔8450米处成功实施救援,绝对值得终生引以为傲。 #图文打卡计划# |